理华戏剧组,全名槟城理科大学华文学会戏剧组。
小组早在理大华文学会成立后,便开始以不同形态在校园内推广剧运活动,从组织草创期的文娱股属下其中一个活动,到以独立小组形态运作,理华戏剧组经历了不少的转变。
戏剧组曾在70至80
年代,成功将来至各地的对戏剧有兴趣的华裔理大生凝聚在一块,并在学会的支持与配合下,齐齐将时代的理想、青涩的幻想,又或小小的梦想,一一搬上舞台。当时,戏剧仍是文娱股属下的一个分支。
尽管如此,小组在90年代一度进入式微,从小组规模退化至工作坊的经营模式,值得一提的是
,学会小组之所以称为“小组”皆胥视于该组织有一定的系统与人力来操作,“工作坊”则是不定期活动、没有系统运作、以及没有传承义务的组织。当年,戏剧组就曾陷入工作坊的窘境,甚至濒临消失。
90年代末期,一群戏剧爱好者再度复办戏剧组,惟,当时仍然以工作坊形态运作。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坊委们积极与外界戏剧团体进行联系,因而在演绎与戏剧制作上开拓了不少,对外演出的机会亦开始接踵而来。
诚然,戏剧组留下的不只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政治纷扰,时局紧张的那几年,小组也制作出许多涉及社会课题,反映民生状况的剧作,记载出那个年代的精神面貌,以及学生们的思想层面。
尽管这样,千禧年后的戏剧坊(戏剧组)开始面临再度式微的局面。当时,由于热衷于艺术表演的坊委们将表演重心转换为个人形式的艺术发展,因此,戏剧坊开始模糊了其组织性的运作模式,而更趋向个人在表演领域上的发展。那个时候,许多坊委会积极筹办艺术周,文娱晚会等演出,惟,多于个人出发。
也因如此,虽然戏剧坊每年定时为理大校园呈现戏剧表演,然而,在坊内的运作却面临例常不定时,演出机会大减、运作不成熟,以及坊员人数锐减及不稳定等状况,更堪的是,2005年更一度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接而差点面临解散。
所幸,在仅存的唯一坊委符慧娴的积极号召下,其在内的2位三年生以及6位二年生毅然成团。当时,大家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一心希望继续为自己制造演出机会。
就此,8名互不相识,且没有戏剧经验的理大生毅然将戏剧组承接下来。
在半做半学之下,坊委们以及数名第三年戏剧爱好者,成功在半年内将戏剧坊的运作带上轨道,并逐步向学会执委会提出升格的要求,就此,在同年的第二学期开课前,戏剧坊成功升格成组,重新挂上久别多年的“戏剧组”称号。
此后,理华戏剧组重新与外界进行联系,无论是从例常课程、训练、协助制作,到参与校外剧团的多场演出等,频密非常,也因如此,组织渐渐获得开拓,蓬勃发展。随后,戏剧组更在同年首次到校外光大视听厅,举办属于理华戏剧组的公开演出,一连呈现多部以往脍炙人口的作品,初试啼声,为人佳话。
隔年,理华戏剧组有了进一步发展,除了与歌咏组一同受邀前往双溪大年马青团文武双全大汇演中呈现大型戏剧演出外,更首次参马中合作的电影《夜。明》的拍摄。该部电影描述孙中山在槟城的革命事迹,在香港导演赵崇基青睐下,戏剧组多名组员有幸与台湾的赵文宣、中国的吴越、赵峥,以及我国的三料影后李心洁一同演出。
同年学期末,戏剧组破天荒地在文娱晚会上,以几乎倾槽而出的姿态呈现歌舞短剧,当时,精心的造型、丰富的肢体、搞笑的情节演出、加上欢愉的气氛,使得晚会一度掀起高潮!
不得不提的是,在历届执委会的鼓励下,戏剧组近几年来的作品也触及学会中心思想所提倡的生命与社会层面,作品除了有评判社会制度的弊病、反映现今时局的矛盾外,有的更直接揭露有关单位的纰漏,以及人性的真善美。另外,戏剧组近年来也开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捐款、参与社区演出,推动社区建设等,打破表演性质小组不能跨越领域发展的宿命。
诚然,纵观戏剧组这些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操作模式,不难发现小组多年来的运作并不像其他小组般地,只以组委为推动核心,反之,小组几乎每年均有幸获得不少三年生的协助,使组织人数日渐增加,日益稳定。无疑,这群常年把持着戏剧热忱且无私奉献的三年生,对小组的成长扮演相当关键的角色。
今年,理华戏剧组二度受邀前往双溪大年呈现大型戏剧演出,尽管此次只有戏剧组单枪匹马前往演出,但是,一行40余人却破了以往的纪录,而戏剧营更已来到了第3 届,积极朝第4 届迈进,以期凭小小的力量及单薄的经验,推广校内的剧运风气。
另外,在外界邀约演出开始络绎不绝 的同时,戏剧组也再度举办对外公开演出,不同的是,此次的演出开始朝专业水平迈进,无论是造型、宣传、摄影、舞台、灯光等制作,皆竭尽所能向校外剧团看齐。
当然,与许多州内的剧团或学校相比,戏剧组仍然面对3年制的困境,因此,小组在经验、功底、 以及传承上仍旧面对局限,不过,在大家的热忱推动之下,所有人仍旧一步一脚印地走来,虚心学习,以期在戏剧领域上迈进一步。